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发布日期:2024-10-02 17:17
来源类型:海峡新干线 | 作者:Surraco
【494949澳门今晚开什么】 【2024新澳免费资料】 【2024新澳门精准资料期期精准】 | 【澳门金牛版正版资料大全免费】 【新澳开奖记录今天结果】 【2024年新澳门王中王资料】 【管家婆最准一肖一码】 【新澳彩开奖结果查询】 【澳门今晚特马开什么号】 【4949澳门免费资料大全特色】 【2024今晚澳门特马开什么号】 【王中王100%期期准澳门】 【2O24澳彩管家婆资料传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明确提出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九个本质要求之一,充分说明了高质量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全局意义和战略地位。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要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贡献。
一、高质量发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任务
现代化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发生的深刻变革。中国式现代化,既有世界现代化的普遍规律和共同特征,也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既要推动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夯实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基础,更要重视质的有效提升,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持久动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必然要求,也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
高质量发展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高质量发展,就谈不上社会主义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目标,包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迈上新的大台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新发展格局;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等目标体系。
一方面,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有效路径。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是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标志性指标和目标。在劳动力、资本等增长要素条件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只有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着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才能增强经济增长动能,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努力实现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夯实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基础。
另一方面,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其他目标,也必须走高质量发展道路。只有推动高质量发展,把科技创新摆在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地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在加快建设科技强国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努力实现2035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的目标。只有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形成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资源节约、环境优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和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才能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新发展格局。只有推动高质量发展,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中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只有推动高质量发展,着力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才能实现碳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高质量发展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高质量发展本质是践行新发展理念。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等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具有内在一致性。
人口规模巨大,既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也要求充分回应人民在就业、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养老、托幼等方面的诉求。只有通过高质量发展创造出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才能为人人享有公平机会、人人价值充分体现、人人分享发展成果创造充足条件,凝聚起14亿多人投身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磅礴伟力,在人人都能共享现代化建设福祉中推动中国式现代化。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要求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只有通过高质量发展,提高现代化进程的平衡性协调性整体性,把“蛋糕”做大的同时分好“蛋糕”,才能着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加快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分配差距,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要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硬。只有通过高质量发展,实现物质富足的同时,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才能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提供物质基础和精神支撑。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求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只有通过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才能加快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既要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要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只有通过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才能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更好惠及各国人民,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二、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机遇和优势条件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良好基础。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中国国内发展条件发生深刻变化,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迎来新的战略机遇期。
第一,国际经济格局深刻变化为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营造比较稳定的国际环境。国际力量延续“东升西降”“南升北降”态势,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力量对比更趋均衡。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规模占全球比重由2012年的38.1%提升到2022年的42.5%,同期中国占全球经济比重由11.3%提升到18%左右。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影响力和全球治理话语权不断增强,为推动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尤其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中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有利于中国在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同时携手各国共谋发展。国际金融危机尤其是新冠疫情以来,全球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调整,与中国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交织,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面向未来的现代化经济结构带来历史性机遇。
第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为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带来难得的追赶机遇。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时期,人工智能大模型、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加速迭代演进,全球资源要素加速重组整合,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兴起,形成新一轮前沿科技、前沿产业发展热潮。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中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历史性交汇,为中国在技术创新领域实现赶超带来历史性机遇。中国科技实力不断跃上新台阶,人才、科技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具备了创新超越的条件。2022年高被引科学家人数占全球总数的16.2%、位居世界第二;目前中国技能人才总量超过2亿人、占就业人员总量的26%以上,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占技能人才的30%以上;2023年中国拥有24个全球百强科技集群,数量首次跃居世界第一,在全球创业活力排名前40的城市中,中国上榜城市数量位居全球第二。中国不仅拥有世界上最完备的环环相扣、并肩升级的产业体系,可以为技术创新推广提供应用场景和配套服务,14亿多人口大国还可以为创新产品推广提供最大的市场空间,从而为降低研发成本和促进产品快速迭代升级提供有力支撑,有望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保障中国整体技术水平和产业走向前沿。
第三,要素供给质量明显提高为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的基础支撑。中国源于劳动力数量充裕的人口红利相对减少,但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带来的人力资源红利已经进入释放期。2023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05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年,与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的差距大幅缩小。8.6亿多劳动年龄人口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人口超过2.5亿人,人力资源素质明显提高。2022年国民储蓄率为45.6%,比其他主要经济体高20个百分点以上,这为资本积累及其有效配置提供了必要条件。科技研发能力大幅跃升,2023年中国研发投入强度为2.64%,超过欧盟15国2.1%的平均水平,与经合组织平均水平相当;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100万件,是世界上第三个国内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百万件的国家,PCT专利申请量居世界第一。当前科技创新在一些领域已经处于全球领跑地位,新质生产力蓄势待发。同时,新型生产要素快速积累和创新配置不断拓展中国发展新空间,2022年数据产量达8.1ZB,占全球数据总量的10.5%,位居世界第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上升。
第四,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为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的发展动力。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和城乡消费升级阶段,14亿多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释放出来的强大国内市场潜力和独特的内循环优势是中国以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底气。未来一个时期,中国消费潜力巨大。一方面,消费升级蕴藏巨大消费潜能,2023年全国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占居民消费支出比重上升到45.2%,但与发达国家60%左右的平均水平相比,尚有可挖掘释放的巨大空间;千人汽车保有量约180辆,距离主要发达国家平均400—800辆的数量差距尚大,户均私人汽车拥有量约0.5辆,与人均GDP处于1万—2万美元国家0.8—1.5辆的水平相比差距也较大,扩量和置换推动下未来汽车消费需求还很大;刚需家电品类全面普及后,已经进入替换更新期。另一方面,社会结构变化蕴藏巨大消费潜能,到2035年中等收入群体有望超过7亿人,高品质消费需求进入大规模释放阶段。中长期看,投资增长潜力也很大。中国基础设施虽获得了长足发展,但相对于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建设需要而言,还存在较大差距。适应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实现绿色低碳发展,都蕴含着强劲的投资需求。
三、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点任务
新征程上,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将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确保安全的要求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领域,同时加快消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深入挖掘内需潜力,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新进展。
第一,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要把创新摆在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地位。一方面,着眼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竞争前沿,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新型举国体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重点加快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绿色低碳、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本土研发和推广应用。另一方面,牢牢抓住新兴产业发展先机,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谋划布局未来产业,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构建具有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特征和符合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要求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第二,推动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协调是高质量发展的内生特点,要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动力。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积极应对南北区域分化,以京津冀、山东半岛、辽中南、哈长、中原、关中平原等六大城市群为载体,聚焦优化提升中心城市引带能力、增强大中城市支撑能力、提高中小城市配套能力,建立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动能转换和改革开放高地,形成推动北方经济稳定增长的动力源。
第三,深入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普遍形态,要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从供给端来讲,在处理好排污减碳与产业转型、经济增长、产业安全关系的基础上,推动产业结构从高碳物质消耗型转向低碳节能型,稳妥降低高碳制造业比重,运用市场化手段推动高碳排放制造业脱碳化、减量化发展,同时加快发展新能源,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和再制造产业。从需求端来讲,以推广新能源汽车、推进低碳建筑规模化发展为重点推进消费绿色化,以加快消费结构升级、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基础设施、推广应用低碳技术、发展生态环保产业等领域投资为方向推动投资绿色化,在优化外贸结构中发展绿色贸易。
第四,坚定不移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放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要在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实现高质量发展。以更好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持续深化商品、服务、资金、人才等要素流动型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加快引进全球高素质人才和智力资源,加强与全球生产网络和创新体系的紧密联系。用好扩大进口的杠杆,拓展中间品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跨境电商出口,维护外部市场基本稳定,保持贸易收支基本平衡。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放宽电信、医疗等服务业市场准入,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大力支持企业“走出去”到海外发展。
第五,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共享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要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实现高质量发展。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将构筑橄榄型社会结构放在重要位置,加快形成占比更高、自我认同感更强的中等收入群体,一方面提升农村居民和新落户农民工的公共服务水平,将他们作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新来源;另一方面加快完善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进一步畅通纵向流动通道,不断增强中等收入群体自我认同感,发挥好支撑高质量发展中坚力量的作用。
第六,积极统筹发展和安全。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要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完善粮食产购储加销体系,积极开展重要农产品国际合作,内外结合保障粮食安全。加强能源供应保障能力建设,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新旧结合保障能源安全。立足丰富应用场景和庞大市场需求加速重大新兴技术的产业化进程,推进自主创新产品、自主开源技术等国产化替代和迭代应用,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提高产业技术的安全可控水平。积极稳妥化解房地产风险,因城施策用足用好政策工具,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企的合理融资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坚持化存量、控增量并重,在统筹发展中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引导地方政府多渠道为中小金融机构补充资本金,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第七,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新征程上,要围绕培育有效竞争的市场主体、完善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健全法治高效的政府治理体系,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重大实质性突破,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推动国资国企做强做优做大,促进民营经济做大做优做强,促进外资企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共同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微观主体。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在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领域强化制度建设,深入推进劳动、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持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提高政府治理效能,筑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
第八,持续发掘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挖掘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是以更高效率促进经济循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一方面,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和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作用,从消费升级中把握消费潜能,从社会结构变化中寻找消费潜能,从城乡区域消费梯次升级中释放消费潜能,从新技术和新模式中激发消费潜能,从消费理念变化中挖掘消费潜能;另一方面,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围绕居民消费升级、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着力改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格局确定投资的重点领域,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优化投资结构和扩大投资空间,推动有效益的投资持续释放。
作者:郭春丽,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当代世界,原载于《当代世界》2024年第4期
本文有删节
Maud:
3秒前:第三,深入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夹谷曼荷:
7秒前:作者:郭春丽,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当代世界,原载于《当代世界》2024年第4期本文有删节
Mauricio:
9秒前:2%、位居世界第二;目前中国技能人才总量超过2亿人、占就业人员总量的26%以上,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占技能人才的30%以上;2023年中国拥有24个全球百强科技集群,数量首次跃居世界第一,在全球创业活力排名前40的城市中,中国上榜城市数量位居全球第二。
司空庆国:
8秒前:只有通过高质量发展创造出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才能为人人享有公平机会、人人价值充分体现、人人分享发展成果创造充足条件,凝聚起14亿多人投身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磅礴伟力,在人人都能共享现代化建设福祉中推动中国式现代化。